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关于印发哈密地区质量兴哈活动管理办法的通知

时间:2024-07-15 14:42:30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8079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印发哈密地区质量兴哈活动管理办法的通知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地区行政公署办公室


关于印发哈密地区质量兴哈活动管理办法的通知

哈行办发〔2010〕80 号


各县(市)人民政府,地区各有关部门(单位),中央、自治区、兵团驻地各有关单位:
  地区质量技术监督局制定的《哈密地区“质量兴哈”活动管理办法》已经行署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二○一○年十月八日    


哈密地区“质量兴哈”活动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自治区党委七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按照《质量振兴纲要》以及《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质量工作的意见》的要求,全面提高全民质量意识和法制观念,实施以质取胜战略,培育地区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指导和督促企业提高产品质量水平,提升经济竞争实力,推进地区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地区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结合哈密地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质量兴哈”活动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坚定不移地实施“生态立区、工业强区、科教兴区、南园北牧、增收富民”发展战略,以振兴哈密经济为总目标,以提高质量和产业素质为重点,坚持政府引导、部门协作、企业为主、社会参与,大力实施以质取胜战略,把质量兴哈活动作为一项基础性的系统工程,围绕加快推进新型工业、设施农业、旅游产业、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大目标,通过扎实的工作,促进地区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第二章 目标和任务

  第三条 主要目标是:到2015年,从根本上提高我地区以煤炭、煤电、煤化工等为支柱的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的整体素质和质量管理水平,力争全地区不发生影响恶劣的假冒伪劣产商品事件;不出现区域性质量问题或区域性质量问题得到有效整治并取得巩固性成果;不发生重大食品、药品质量安全事故;不发生各类重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出口产品质量稳定,不发生因产品质量问题遭国外通报、召回或索赔的事件。使我地区的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和居民生活环境质量跃上一个新台阶。
  第四条 分期目标
  (一)实施名牌产品战略。以支柱产业为重点,培育形成一批拥有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竞争力的知名品牌。2010年—2012年争创4个新疆名牌。4个著名商标;2013—2015年,争创1个中国名牌、4个新疆名牌。5个著名商标。
  (二)各类产品质量普遍提高
  1.工业产品:水泥、纯碱、煤炭、工业硫化钠、铁金粉等重点工业产品稳定性、安全性和可靠性明显提高。2010年—2012年重点产品可比性跟踪监督抽查合格率达到90%以上;2013年—2015年,重点产品可比性跟踪监督抽查合格率达到95%以上。
  2.农畜产品:2010年—2012年建立完善主要农畜产品标准体系3个(哈密瓜、哈密大枣、伊吾盐池羊肉),培养2—3个当地农副产品龙头企业。积极申报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优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覆盖率达到80%以上,积极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
  3.加工食品:2010年—2015地区范围内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100%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小麦粉、食用植物油等主要食品监督抽查合格率逐年提高。
  (三)建筑工程质量普遍提高。积极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推进节能便民工程、安全环保工程建设,竣工交付使用的工程必须达到国家标准或规范要求。2010年—2012年建筑工程一次验收合格率达95%以上,交付使用合格率100%,工程优良品率25%以上。2013—2015年,建筑工程一次验收合格率达到100%,交付使用合格率100%。
  (四)各种服务质量普遍提高。交通、商业、餐饮、旅游、医疗卫生、金融、保险、房地产等服务行业,全面推行服务质量国家标准。在实现制度化、规范化服务的基础上,逐步满足人性化服务的需求,服务行业整体顾客满意率明显提高。
  1.餐饮服务企业严格推行餐饮业原料进货索证和验收制度,全面实施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
  2.旅游服务业推行服务质量GB/T14000国家标准,确保自治区级精神文明城市的各项标准和要求。城区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3.医疗卫生服务行业依据自治区医院管理服务评价指标体系,服务质量达到示范窗口优质服务标准及各项承诺要求,实现服务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
  4.重点商业流通企业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制度,推行服务质量国家标准,形成规范化售后服务,杜绝假冒伪劣商品的流通。2010年—2012年10家以上商业流通领域企业,获得“消费者信得过单位”称号;2013年—2015年15家以上商业流通领域企业,获得“消费者信得过单位”称号。

第三章 组织和领导

  第五条 实行地方政府主要领导负责制。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必须加强对质量工作的领导,为实施工作提供组织保障。地区成立由地区行署主要领导任组长,各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地委宣传部、地区安监局、质量技术监督局、工商局、药监局、卫生局、发改委、财政局、经贸委、统计局、国税局、地税局、农业局、林业局、畜牧兽医局、科技局、环保局、交通局、旅游局、建设局、教育局、哈密报社及农十三师质量技术监督局等部门相关负责人为成员的地区“质量兴哈”活动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地区质量技术监督局,办公室主任由地区质监局局长担任。
  第六条 各级政府要把“质量兴哈”活动纳入政府目标管理,作为年度工作和干部政绩考核的内容。围绕本地区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制定质量振兴计划,明确质量目标和要求,制订政策措施,组织协调、指导、督促、激励企业不断改善质量管理,杜绝出现严重质量事故。
  第七条 各部门要结合地区实际和部门职责,成立组织机构,责任到人,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并将方案报地区“质量兴哈”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地区质监局)。各部门要确定2—3家企业作为试点对象并抓出成效。

第四章 质量管理与内容

  第八条 全面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要发动全员参与,各县(市)认真抓好“质量兴县(市)”活动,实行各级政府和各部门主要领导负责制,把质量工作的好坏作为评鉴干部政绩的依据之一。通过政府宏观调控管理和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达到促使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的目的。
  第九条 建立企业法人质量负责制,企业要牢固树立质量主体责任的意识,制定质量目标,建立质量体系,并确保体系有效运行。凡是获得名牌产品称号、驰(著)名商标称号或列入地区的重点企业要积极开展“质量兴企”活动,全面加强企业生产、销售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建立责、权明确的质量责任制,配备满足产品检验的设备,检验人员严格按照产品标准和规章制度行使检验职能,为生产全过程控制和产品出厂把关提供有效保障。要提高售后服务质量,及时受理和解决用户提出的合理要求,切实加强质量管理,建立起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质量保证机制。
  第十条 把提高法制意识和劳动者的素质作为提高质量的重要环节,切实加强对企业经营者和职工的质量意识、法制意识和质量管理知识教育,积极开展职工劳动技能培训。建立和完善各级质量管理培训机构,实施不同层次的质量教育与培训;在有条件的培训机构设立质量管理课程,培养从事质量工作的人才;各类职业学校和在职职工培训,要把质量教育作为培训和提高劳动技能的重要内容;中小学教育也应有一定的质量教育内容。
  第十一条 大力实施名牌战略,培育和发展名牌,鼓励支持企业争创名牌。制定地区名牌产品培育发展规划,建立名牌产品的激励和保护机制,创造良好的名牌发展氛围,扶优扶强,确保名牌产品市场占有率。
  第十二条 坚持科技创新,依靠科技进步优化产品结构,积极研制开发高档次、高科技含量和出口创汇产品,促进企业生产上规模、管理上水平、产品上档次,带动产品升级换代。
  第十三条 建立和完善农业标准化体系,结合当地农牧业产业结构,发展农业优势支柱产业,积极申报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制定大宗农产品种植标准、无公害农副产品标准、绿色农副产品标准。
  第十四条 进一步完善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和农副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加强对食品生产企业和农业投入品的综合监管力度,巩固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和食品质量安全区域监管责任制的成果。
  第十五条 营造质量诚信氛围,充分发挥新闻媒介、行业组织、群众团体的舆论、宣传和监督作用。继续认真开展“3·15保护消费者权益日”、“质量月”宣传活动,动员广大人民群众投身质量振兴事业,提高全民质量意识,形成人人重视质量、层层抓质量的良好氛围。

第五章 责任和义务

  第十六条 政府各有关职能部门的责任和义务
  (一)地区“质量兴哈”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1.组领导小组办公室织协调全地区的“质量兴哈”活动各项工作;
  2.检查、督促、指导各部门及各县(市)的质量兴县(市)工作;
  3.负责本办法的实施检查、综合考核等组织工作;
  4.负责信息联络和统计及筹备总结表彰等工作。
  (二)地区质量技术监督局
  1.综合管理全地区质量监督工作,加强对质量工作的宏观指导,加强全地区标准化、计量、质量监督和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努力推动企业提高产品质量水平。
  2.推动建立和完善企业标准体系,开展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创建活动,基本消灭辖区内无标生产。推动辖区内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使用采标标志。
  3.严格实施工业产品及食品生产许可证管理制度,加大对无证非法生产等行为的查处和打击力度。
  4.抓好特种设备专项整治工作。在起重机械专项整治和特种设备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基础上,深入开展起重机械和压力管道元件专项整治工作,保障地区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的安全。
  5.组织开展絮棉制品专项打假行动,加强巡查,加大检查频次,监控重点对象,建立举报联系点等措施,逐步净化絮棉纤维制品市场。
  6.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名牌创建工作,鼓励和支持企业争创名牌,加强名牌意识教育,推广企业争创名牌的成功经验,推动形成一批代表我地区主要行业质量水平的优质名牌产品。
  (三)地区工商行政管理局
  1.宣传贯彻《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商标法》、《广告法》、《经济合同法》等法律、法规,对企业法人代表及有关人员进行法律、法规等业务培训。
  2.把好企业开办审查登记关,加强日常监督和年检监督力度,依法规范企业经营行为,组织开展“重合同、守信用”活动。
  3.建立打击假冒伪劣行为的监督、投诉和处理机制,开展“百城万店无假货”、“购物放心一条街”和“商业服务诚信计量示范单位”建设。
  4.加大行政执法力度,积极开展“打假维权”活动,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
  (四)地区卫生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要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医疗、药品、餐饮的质量,并根据《食品安全法》、《药品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在规定职责范围内查处生产、销售假冒伪劣药品、食品、采购使用、病死或者死因不明的畜、禽及其制品、劣质食用油、不合格调味品、工业用盐、或非食品原料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等的违法行为。
  (五)地区农业局、畜牧兽医局、水利局等相关管理部门要严把农副产品、畜产品、水产品质量关,建立和加强农业种植标准和农产品收购标准、畜牧产品养殖和收购标准,确保农副产品、畜产品、水产品质量。水利部门要加强对水利工程质量的监管和水产品种养殖技术规范。
  (六)地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把提高产品质量的目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提出相应的措施和目标,确保实现。并根据国家价格法规对相关产品进行监督管理,对国家价格管理的产品,制订具体实施办法,制止以次充好、提高等级等变相涨价的违法行为。
  (七)地区统计局将产品质量等级品率、产品质量损失率、工业产品销售率、新产品产值率纳入正常的统计规划。
  (八)地区科技局负责贯彻“科技兴哈”战略,组织实施各类科技计划。在引进项目和鉴定科研成果工作中,注重科学性、先进性、可靠性,抓好科技示范推广,加强对专利产品的保护,对侵权案件要及时进行处理。
  (九)地区建设局根据《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条例》等法律法规,强化建筑工程各参建单位(建设、勘测、设计、施工、监理)的质量监督,严把工程质量验收关。
  (十)地区环保局要对“新、扩、改”项目严把环保审批关,防止新污染源产生。限制“两高一资”产业的发展,加强对现有企业污染防治设施的运行管理,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依法加大整治力度,加强生态环境管理,改善生态环境。
  (十一)地区旅游局等服务行业的主管部门,加强对所属企业、专业市场和专营物资的质量监督,提高服务质量,为地区的旅游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十二)地区交通局督促检查公路工程企业和运输企业保证公路工程质量和储运质量,积极配合质量监督等执法部门做好“打假治劣”工作。
  (十三)银行、税务、国土资源等部门根据有关政策,对各级政府及有关企业为提高质量所采取措施的项目,在信贷、办理纳税事宜、土地安排使用上给予支持。
  (十四)地区公安局、检察院、法院等司法部门配合质监、工商、卫生、医药等部门做好法律法规宣传及对制售假冒伪劣产(商)品的违法行为的查处,特别对危害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产品以及影响国计民生的重要工业产品、情节严重或造成重大人身伤亡和经济损失的案件,要依法从严、从快、从重处罚。
  (十五)地区广播电视局、电台、报社等新闻媒介,在评价质量、引导消费,提高全民质量意识等方面要充分发挥舆论宣传和监督作用。
  1.开辟质量专题栏目,对社会反映强烈的有质量问题的产品及时曝光,跟踪报道。大力宣传质量管理先进经验和事迹,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质量知识、法律、法规宣传和报道。
  2.设立质量监督台,及时公布地区质量监督检验结果,引导消费。
  3.建立质量投诉电话,及时受理各种质量投诉,反馈各种质量信息。严格执行广告法及有关规定,防止虚假广告坑害用户或误导消费者。
  (十六)充分发挥各行业协会和社团组织的监督作用,提供投诉、咨询、培训等方面服务,发挥协会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共求发展的自律作用。
  (十七)地区安监局、地区财政局、邮政局、教育局等有关部门要做好与本部门工作性质有关的质量工作,为质量兴哈做贡献。
  第十七条 生产者、销售者以及储运者要严格依照国家相关规定,认真履行责任和义务。

第六章 奖励与惩罚

  第十八条 建立“质量兴哈”活动专项资金并列入财政预算,专项资金由活动领导小组用于实施“质量兴哈”活动工作的管理、宣传和奖励等开支,各县(市)设立相应的质量专项资金。
  第十九条 奖励
  (一)为表彰、鼓励在实施“质量兴哈”暨“质量管理效益年”活动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地区设立以下奖项:
  1.创名牌奖:按照《关于印发哈密地区荣获国家和自治区名牌产品、驰(著)名商标企业奖励办法的通知》(哈行办发〔2009〕114号)执行。
  2.“质量兴哈”活动突出贡献奖;集体3万元、个人0.5万元。
  (二)奖励按照物质与精神奖励相结合的原则,由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考核评奖办法。
  (三)各县(市)和各部门的表彰、奖励自行决定,受奖励的单位和个人报领导小组公室批准备案。
  第二十条 惩处
  (一)各县(市)、乡(镇)辖区内若出现量大、面广、影响恶劣的重大质量安全事故,将依法追究当地政府和企业法人代表的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惩处。
  (二)对存在的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等质量问题,各部门依据法律法规依法进行惩处。
  (三)对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商)品的企业,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当事人刑事责任。
  (四)对支持、包庇、纵容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违法行为,依照法律、法规有关条款予以惩处,对案件拖、顶不办的单位和个人,予以严肃处理。
  (五)对以暴力,威胁等方式妨碍行政执法部门依法执行公务的,要采取果断措施,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六)国家工作人员和行政执法人员在执行公务中滥用职权、循私舞弊、玩忽职守的,由有关部门按规定权限,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 则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由哈密地区“质量兴哈”活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国土资源管理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办法

国土资源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令

第 36 号

  《国土资源管理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办法》,已经2006年11月20日第5次部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07年1月1日起开始施行。
                       部 长  孙文盛
二〇〇六年十一月二十七日



国土资源管理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办法

  第一条 为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提高国土资源管理制度建设质量,规范国土资源管理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审查工作,根据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结合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县级以上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制定国土资源管理规范性文件,与其他部门联合制定涉及国土资源管理的规范性文件,应当依照本办法的规定进行合法性审查。
  本办法所称国土资源管理规范性文件(以下简称规范性文件),是指县级以上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为执行法律、法规、规章和上级规范性文件的规定,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制定并公布,涉及国土资源管理相对人权利和义务,在本系统或者本辖区内具有普遍约束力并能够反复适用的文件。
  县级以上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原文转发人民政府或者上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文件,制定规范本部门内部工作管理制度的文件,发布对具体业务工作进行检查部署的文件,不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规范性文件规定的事项应当属于执行法律、法规、规章和上级规范性文件的规定,且需要制定规范性文件的事项。
  规范性文件不得设定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行政强制以及其他不得由规范性文件设定的事项。
  规范性文件的名称不得使用“法”、“条例”和“实施细则”。
  第四条 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应当遵循合法合理、权责一致、诚实信用、高效快捷和协调配合的原则。
  第五条 县级以上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负责法制工作的机构(以下简称法制工作机构)负责对本部门制定发布的规范性文件进行合法性审查。
  第六条 起草机构在形成规范性文件送审稿后,应当由本部门的办公厅(室)提交法制工作机构进行合法性审查。
  未经法制工作机构合法性审查的规范性文件,不得提交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负责人签发,规范性文件不得发布。
  第七条 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起草机构应当向法制工作机构提交下列材料:
  (一)规范性文件的送审稿和起草说明(附电子文档);
  (二)制定规范性文件所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和上级规范性文件;
  (三)汇总的主要修改意见和修改意见的采纳情况;
  (四)其他相关材料。
  前款第(一)项规定的起草说明,应当包括规范性文件的制定目的、制定依据、必要性和可行性、起草过程、对送审稿主要问题的协调情况和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等。
  第八条 法制工作机构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规范性文件送审稿进行合法性审查:
  (一)是否符合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
  (二)是否属于制定机关的法定职权范围;
  (三)是否与本部门原有的规范性文件相协调、衔接;
  (四)是否含有不能设置的行政处罚、行政许可和行政强制事项;
  (五)是否属于执行法律、法规、规章和上级规范性文件的规定且需要制定规范性文件的事项;
  (六)其他需要审查的内容。
  第九条 规范性文件送审稿符合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属于本部门的法定职权范围,与本部门制定的原有规范性文件相协调、衔接,没有设置行政处罚、行政许可和行政强制事项的,法制工作机构应当作出同意出台的审查意见。
  第十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法制工作机构应当作出将规范性文件送审稿退回起草机构的审查意见,并说明理由:
  (一)与法律、法规、规章和上级规范性文件相抵触的;
  (二)超越制定机关法定职权范围的;
  (三)设定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行政强制以及其他不得由规范性文件设定的事项的;
  (四)有关方面对送审稿的内容有较大争议且理由较为充分的;
  (五)与本部门原有规范性文件不衔接、不协调或者存在严重冲突,又未提出处理意见的;
  (六)其他需要进行较大修改的情形。
  起草机构对规范性文件送审稿进行修改后,应当按照本办法规定的程序重新进行合法性审查。
  第十一条 规范性文件送审稿存在可以直接修改的错误,或者个别文字表述与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不一致的,法制工作机构可以对规范性文件送审稿直接修改。
  修改涉及具体业务管理工作的,应当征求起草机构的意见。
  第十二条 没有必要制定规范性文件或者制定规范性文件的条件尚不成熟的,法制工作机构可以作出停止制定规范性文件的审查意见。
  第十三条 法制工作机构提出的合法性审查意见,经主管领导同意后由办公厅(室)通知起草机构。  
  起草机构对法制工作机构提出的合法性审查意见有异议的,应当与法制工作机构进行协商;经协商不能达成一致意见的,提交本部门负责人决定或者由部(厅、局)务会议集体讨论决定。
  第十四条 法制工作机构应当自收到规范性文件文本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完成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审查工作。需要进一步调查研究或者征求意见的,经法制工作机构主管领导同意,可以延长10个工作日。
  第十五条 县级以上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当将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制度的实施情况作为依法行政考核及目标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
  第十六条 法制工作机构工作人员在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过程中不认真履行职责,失职、渎职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十七条 本办法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


果洛藏族自治州草原管理条例(2009年修正本)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


果洛藏族自治州草原管理条例(2009年修正本)

(1994年4月25日果洛藏族自治州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 1995年1月13日青海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批准 2009年4月23日果洛藏族自治州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修订通过 2009年5月22日青海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批准修订 2009年6月10日果洛藏族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1号公布 自2009年7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草原的保护、管理、建设和合理利用,改善生态环境,发展高原生态畜牧业,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自治州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州、县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草原监督管理工作,乡(镇)人民政府具体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草原管理工作,根据需要可以设专职或兼职人员负责草原监督检查工作。

林业、环保、水利、国土资源、发展改革、公安、气象、工商、建设、交通、旅游等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草原保护和建设的相关工作。

第三条 州、县、乡(镇)人民政府对在草原管理、保护、建设、利用和技术推广等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章 草原权属

第四条 本州境内的天然草原(草山、草地、草坡及疏林草地、灌丛草地)和人工草地(改良草地和退牧还草地)属于国家所有,可以依法确定给全民所有制单位或者集体经济组织长期使用。

全民所有制单位使用的草原按隶属关系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确认使用权,核发证书,并在当地人民政府的监督下,依法进行经营、管理和建设。

依法确定给集体经济组织使用的草原,可以承包到家庭或者联户经营,乡或牧委会为发包方,家庭或者联户为承包方。

承包草原应当相对集中连片,留出牧道、饮水点及配种点等公用草原。

第五条 在草原承包经营期内,不得对承包经营者承包的草原进行调整。因自然灾害严重损毁承包草原等特殊情况,个别确需适当调整的,必须经本牧委会牧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牧民或者三分之二以上牧民代表的同意,并报乡(镇)人民政府和县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第六条 草原承包经营期限一般为五十年。承包经营草原,发包方与承包方必须签订合同,任何一方不得擅自变更或撤销。

承包经营者享有下列权利:

(一)依法使用草原、从事畜牧业生产的经营自主权;

(二)承包经营期内按有关规定享有对其草原上的国家二级保护和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冬虫夏草、贝母、当归、大黄等)的采集及其收益权;

(三)接受国家生态补偿和草原建设资助的权利;按规划自筹资金自主建设草原的权利;

(四)承包草原被依法使用或受到人为破坏的,依法获得补偿和赔偿的权利;

(五)享有对违反草原法律法规、破坏草原的行为进行监督、检举和控告的权利,在承包经营权受到侵害时,请求处理及要求赔偿损失的权利;

(六)享有依法流转、法定继承人继承草原承包经营权的权利;承包期届满后,原承包经营者在同等条件下享有优先承包权;

(七)依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实施退牧还草、生态移民的草原承包权不变。

承包经营者应履行下列义务:

(一)遵守草原法律法规,自觉履行承包合同,坚持以草定畜,服从草原建设统一规划;

(二)严格执行州、县政府有关二级野生植物的采集规定,保护、建设和合理利用草原;

(三)接受草原监督管理机构的监督。

第七条 草原承包经营权受法律保护,承包经营者因迁出、转产、牲畜大量减少或无力经营畜牧业生产的,经原承包方申请,发包方同意,可依法解除承包合同,或允许草原承包经营权流转。

草原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可以采取转让、转包、出租、互换、入股等形式,应当遵循自愿、有偿、合法的原则。未实行承包的草原不得流转。

草原承包经营权流转优先在本集体经济组织内进行,由承包方和第三方共同向发包方提出申请,经发包方同意后,方可流转。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流转的,由承包方和第三方共同向发包方提出申请,经牧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三分之二以上牧民代表同意,并报乡(镇)人民政府批准,方可流转。采取转让形式流转的草原,需向县级人民政府申请办理权属变更登记手续。草原流转的期限,不能超过承包期的剩余期限。属于原承包方投入部分的草原设施,经原承包方与第三方共同协商,由第三方给予原承包方合理补偿。

第八条 国家和集体投资修建的房屋、配种站、水井、水渠等草原设施由承包方管理、维护和使用,也可折价归承包方所有;由国家补助、承包方自筹资金建设的草原设施,归承包方所有。

第九条 遇到自然灾害等特殊情况,需要临时调剂使用草原的,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由双方协商解决。需要跨行政区临时调剂使用草原的,由其上一级人民政府组织协商解决。

第十条 草原权属发生争议时,由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依法由有关人民政府处理。当事人对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在争议未解决之前,任何一方不得破坏草原及其设施,不得改变草原利用现状。

第三章 草原保护

第十一条 自治州依法对本行政区域内草原实行禁牧、休牧或划区轮牧制度。县级人民政府应在具备治理措施、减畜补贴以及转移人员安置方案和后继产业配置等政策措施的条件下,确定禁牧、休牧的区域、期限和解除办法并予以公告。

第十二条 禁止在禁牧、休牧的草原上进行畜牧业生产活动。县人民政府应当在禁牧、休牧区设立管护站点和公益性管理岗位,并优先安排原草原承包经营者从事管护工作。

第十三条 禁止开垦草原。建立人工草地、饲草饲料基地应当在已垦草原或者在严重退化的草地上进行,并应当符合草原保护、建设、利用规划。

第十四条 在草原上从事采土、采砂、采石等作业活动,应当报县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向草原承包经营者给予补偿;开采矿产资源的,并应当依法办理有关手续。作业活动结束后,应当限期恢复草原植被或者委托草原监督管理机构代为恢复。

第十五条 在草原上开展经营性旅游活动,应当符合草原保护、建设、利用规划,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办理有关手续。不得侵犯草原承包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不得破坏草原植被。

第十六条 采集国家二级保护和省重点保护草原野生植物,实行采集证制度。采集证由省草原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印制,有效期限为一年,由县级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或其授权的机构核发。

采集国家二级保护和省重点保护草原野生植物的人员,在向草原承包经营者支付草原补偿费,并向草原监督管理机构缴纳草原植被恢复费,办理采集证后,方可在规定的时间和指定的区域内采集。

第十七条 自治州禁止外来人员在州境内采集国家二级保护和省重点保护草原野生植物,限制跨州行政区域采集。本州行政区域内,需跨县、乡(镇)采集的,在征得产区县人民政府和草原承包经营者同意后,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保护性采集。禁止草原承包经营者私自招揽外来人员进行掠夺性采集。

第十八条 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在野生植物采集期间,可在本行政区域内重点出入通道设立季节性临时检查站,检查、劝阻跨州行政区域采集国家二级保护和省重点保护草原野生植物的人员。

第十九条 禁止非法捕杀、买卖和运输草原上的鹰、雕、隼、猫头鹰、沙狐、狐狸、猞猁、棕熊和鼬科等动物及其他益鸟、益兽、益虫等草原鼠虫害天敌。

第二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草原生物灾害监测预报机构,加强草原鼠虫害、毒害草预测和防治工作。

第二十一条 各级人民政府加强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管理,防止废水、废气、废物污染源对草原环境的污染。禁止在草原上使用剧毒、高残留以及可能导致二次中毒的农药制剂。

造成草原污染的,当事人立即采取补救措施,并接受有关部门的调查处理。

第二十二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草原防火责任制,加强草原火情监测,提高火灾消防能力。每年9月15日至翌年6月15日为草原防火期。

第四章 草原规划与建设

第二十三条 自治州对草原保护、建设和利用统一规划。县级人民政府编制本行政区域草原保护、建设、利用规划,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对严重退化的草原,应列为草原建设规划重点。

第二十四条 自治州建立草原调查制度,完善草原生态监测预警系统。每五年进行一次草原生态及基本状况调查,及时为本级政府提供动态监测和预警信息服务。

草原承包经营者应当支持、配合草原调查,如实提供相关资料和数据。

第二十五条 自治州鼓励、支持和引导农牧民进行以牧民定居、牲畜棚圈、饲草料基地、草原围栏和人畜饮水工程等为主要内容的草原基本建设。对自筹资金建设草原基础设施投资比例超过40%的个人,各级人民政府优先安排国家草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鼓励单位和个人采用免耕补播和草原施肥、灌溉等保护草原原生植被的方式改良草原。

支持和鼓励当地牧民参与草原生态项目建设,增加经济收入。

鼓励、支持公民、法人或其他经济组织投资保护、建设草原。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第五章 草原利用

第二十六条 草原承包经营者应合理利用草原,不得超过县级草原行政主管部门核定的草原载畜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依据草原生物量科学、合理地核定草原载畜量。

草畜平衡的核定每五年一次,县级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与草原承包经营者签订草畜平衡责任书。州、县草原监督管理机构每年11月15日至翌年5月15日进行草原载畜量抽查核定工作。

第二十七条 牲畜饲养量超过核定的草原载畜量的,草原承包经营者应当采取种植人工饲草(料)和贮备饲料、舍饲圈养,加大牲畜出栏,优化畜群结构,依法进行草原使用权流转等措施,实现草畜平衡。

第二十八条 草原承包经营者应合理配置畜群。严格按乡(镇)、牧委会规定的转场时间,统一转场,不得在冬春草原上长期滞留放牧,对草原进行掠夺式利用。

第二十九条 疏林草原和灌丛草原承包经营者应遵守有关森林资源保护的规定,适时合理利用灌丛和疏林草原。

第三十条 因建设使用草原的,应当依法办理草原使用审核审批手续,由用地单位向草原承包经营者支付草原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并向草原监督管理机构交纳草原植被恢复费。

草原植被恢复费专款专用,用于恢复草原植被。草原植被恢复费的征收、管理和使用,按省政府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一条 修路、修筑地上地下工程、勘探、钻井、开辟便道等临时占用草原的,按审核审批权限办理,并按规定的时间、区域和作业方式进行。临时占用草原十公顷以上不足三十公顷的,由州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临时占用草原不足十公顷的,由县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

临时占用草原的单位,应给予草原承包经营者一次性补偿,并按照规定向草原监督管理机构交纳草原植被恢复费。

临时占用草原的期限不得超过两年,不得修建永久性建筑物和构筑物。占用期满,用地单位应当到原批准机关办理注销登记。

第三十二条 在草原上修建直接为草原保护和畜牧业生产服务的工程设施,确需使用草原十公顷以上三十公顷以下的,由州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审批;低于十公顷的,由县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直接为保护草原和畜牧业生产服务的工程设施是指:

(一)生产、贮存草种和饲草饲料的设施;

(二)牲畜圈舍、配种点、剪毛点、药浴池、人畜饮水和乡村道路工程;

(三)用于草原生态保护、畜牧业生产发展方面的科研、试验示范基地;

(四)草原防火和灌溉设施。

第六章 草原监督管理

第三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应单独设立草原监督管理机构,其职责是:

(一)宣传贯彻草原法律、法规和规章,监督检查草原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贯彻执行;

(二)依法承担草原保护的执法工作,对违反草原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行为进行查处;

(三)受同级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的委托,办理草原承包经营权、草原使用权的登记、造册和发证工作;

(四)负责草原权属争议的调解;

(五)负责草原动态监测工作,指导监督草畜平衡工作;

(六)协助有关部门做好草原防火的具体工作;

(七)办理其它有关草原监督管理事宜。

第三十四条 草原监督检查人员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时,有权采取下列措施:

(一)要求被检查单位或者个人提供相关的文件和资料,进行查阅或者复制;

(二)要求被检查单位或者个人对草原权属等问题作出说明;

(三)进入违法现场进行拍照、摄像和勘验;

(四)责令被检查单位或者个人停止违反草原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行为,履行法定义务。

第三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草原监督管理机构的执法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

第三十六条 草原行政执法人员在履行监督检查工作时,应当出示行政执法证件。有关单位和个人应给予支持、配合,不得拒绝或阻碍草原行政执法人员依法执行公务。

第三十七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草原及其基础设施的义务,享有对违反草原法律、法规和规章,破坏草原及基础设施的违法行为进行监督、检举和控告的权利。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八条 各级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和草原监督管理机构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不依法履行监督管理职责,造成严重后果的,由有关部门或者所在单位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照有关规定处罚:

(一)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流转草原的;

(二)未经批准或者采取欺骗手段骗取批准,非法使用草原的;

(三)非法开垦草原的;

(四)在生态脆弱和严重退化、盐碱化、荒漠化、水土流失的草原上采挖植物或者破坏草原植被的;

(五)未经批准或者未按规定的时间、区域和采挖方式在草原进行采土、采砂、采石、采矿等活动的;

(六)临时占用草原期届满,用地单位不予恢复草原植被的;

(七)未经批准,擅自改变草原保护、建设、利用规划的。

第四十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二条在禁牧、休牧的草原上放牧的,由县级以上草原监督管理机构给予警告,并处以每只羊单位20元以上30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五条规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依据职权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植被,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二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可以并处草原植被破坏前三年平均产值六倍以上十二倍以下罚款;给草原承包经营者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四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六条规定的由县级以上草原行政主管部门或草原监督机构依据职权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没收非法财物和违法所得,可以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并处1万元以下的罚款;给草原使用者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四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七条规定的承包经营者以出售、出租沟、滩、山等草原,私自招揽人员在草原上采挖国家二级保护和省重点保护草原野生植物或者严重破坏草原植被的,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违法所得的一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可以处3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九条、第二十条、第二十一条规定的由县级以上草原监督管理机构配合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处理。

第四十五条 破坏草原基础设施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或者草原监督管理机构责令恢复原状,并处以1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的罚款;给草原承包经营者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倒卖国家投资建设草原基础设施和物资的,由公安、工商部门配合草原监督管理机构依法查处,并处以草原设施和物资造价一至五倍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六条规定在草原载畜量核定期间超载放牧的,由县级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或者草原监督管理机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按照下列规定进行处罚:

(一)超载不足30%的,每只超载羊单位处以10元的罚款;

(二)超载30%以上不足60%的,每只超载羊单位处以20元的罚款;

(三)超载60%以上的,每只超载羊单位处以30元的罚款。

第四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八条不按草畜平衡责任书规定时间转场的,由乡人民政府责令转场。对逾期不转场的草原承包经营者处以500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不按规定期限缴纳草原植被恢复费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或者草原监督管理机构责令限期补缴;逾期仍未缴纳的,每日加收3‰的滞纳金。

第八章 附则

第四十九条 本条例应用中的具体问题由自治州人民政府负责解释。

第五十条 本条例自2009年7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