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省人大常委会关于保障和促进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决定

时间:2024-05-19 10:09:39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9581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省人大常委会关于保障和促进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决定

浙江省人大常委会


省人大常委会关于保障和促进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决定

(2012年11月29日浙江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六次会议通过)



  为了保障和促进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根据国务院关于义乌市开展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部署,结合浙江实际,作出如下决定:

  一、充分认识义乌市开展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重要意义。义乌市开展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是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和制度创新,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重大战略举措。依法保障和促进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在国际贸易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深化改革,探索建立新型贸易体制机制,对于促进我省经济转型升级,加快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浙江具有重要作用。

  二、省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国务院关于义乌市开展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进一步解放思想,探索创新,先行先试,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安排改革试点工作的开展,强化土地、人才、资金等要素保障和支持,着力协调解决改革试点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使贸易管理和服务、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建设、开放型经济体系建设、政府职能转变等方面的改革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省人民政府应当督促省有关部门和金华市人民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有关开展扩大义乌市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改革试点工作和推进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精神,深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下放审批权限,简化审批程序,提高行政效能,优化行政服务,完善改革试点考核评估机制,确保国家和省已经确定的各项改革措施落实到位,不断改善发展环境。对省人大常委会设定的有关经济事务的行政许可,省人民政府可以在义乌市停止实施或者进行调整,并报省人大常委会备案。

  省人民政府应当督促和支持义乌市人民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有关改革试点工作的各项政策措施,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以改革试点为契机,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进产业层次提升和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三、省人大常委会根据改革试点工作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通过开展地方性法规专项清理、在地方性法规中作出特别规定、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法律修改意见建议、组织执法检查以及听取改革试点工作专项报告等形式,依法保障和促进改革试点工作的深入开展。

  本决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意见的通知

国务院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意见的通知


国办发(2001)7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意见》已经国务院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办公厅
                         二OO一年十月十一日
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意见

中央编办 教育部 财政部

(二OO一年十月八日)

  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以下简称国发(2001)21号文件)的精神,为加强中小学编制管理和教职工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现就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等有关问题提出如下意见:
  一、核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的原则
  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是我国事业编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定科学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和实施办法,合理核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直接关系到我国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做好这项工作,应遵循以下原则:(1)保证基础教育发展的基本需要;(2)与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承受能力相适应;(3)力求精简和高效;(4)因地制宜,区别对待。
  二、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
  中小学教职工包括教师、职员、教学辅助人员和工勤人员。教师是指学校中直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职员是指从事学校管理工作的人员,教学辅助人员是指学校中主要从事教学实验、图书、电化教育以及卫生保健等教学辅助工作的人员,工勤人员是指学校后勤服务人员。
  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根据高中、初中、小学等不同教育层次和城市、县镇、农村等不同地域,按照学生数的一定比例核定(见附表)。
  中小学校的管理工作尽可能由教师兼职,后勤服务工作应逐步实行社会化。确实需要配备职员、教学辅助人员和工勤人员的,其占教职工的比例,高中一般不超过1:6%、初中一般不超过15%、小学一般不超过9%。完全中学教职工编制分别按高中、初中编制标准核定。九年制学校分别按初中、小学编制标准核定。农村教学点的
  编制计算在乡镇中心小学内。特殊教育学校、职业中学、小学附设幼儿班和工读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可参照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具体确定。成人初、中等学校的编制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具体确定。
  由于我国地区差异较大,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实施办法时,可根据本地生源状况、经济和财政状况、交通状况、人口密度等,对附表中提出的标准进行上下调节。
  各地在具体核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时,具有下列情况的,按照从严从紧的原则适当增加编制:内地民族班中小学,城镇普通中学举办民族班的学校和开设双语教学课程的班级,寄宿制中小学,乡镇中心小学,安排教师脱产进修,现代化教学设备达到一定规模的学校,承担示范和实验任务的学校,山区、湖区、海岛、牧区和教学点较多的地区。承担学生勤工俭学和实习任务的校办工厂(农插)按照企业管理,特殊情况的可核定少量后勤服务事业编制。
  三、工作要求
  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关于事业单位机构改革若干问题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1996]17号),和国发[2001]21号文件的规定,中央编办会同教育部、财政部统一制定全国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省级机构编制部门会同同级教育、财政部门按照此标准,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办法,报当地党委和政府批准。市(地)级人民政府要加强统筹规划,搞好组织协调。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提出本地区中小学人员编制方案;机构编制部门按照附表中提出的编制标准和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实施办法,会同财政部门核定本地区中小学人员编制,报省级人民政府核准;教育部门在核定的编制总额内,按照班额、生源等情况具体分配各校人员编制,并报同级机构编制部门备案。各级财政部门依据编制主管部门核定的人员编制,核拨中小学人员经费。中小学机构编制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其他部门和社会组织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干预,下发文件和部署工作不得有涉及学校机构和人员编制方面的内容。
  中小学在核定的人员编制范围内,按照职位分类、专兼结合、一人多岗的原则,合理配备教职工,严格按照教师资格确定专任教师。要清理各种形式占用的中小学人员编制,今后任何部门和单位一律不得以任何理由占用或变相占用中小学人员编制。省、市(地)、县应在核编过程中做好中小学教职工的总量控制和结构调整工作,引导教职工从城镇学校和超编学校向农村学校和缺编学校合理流动。要根据条件逐步进行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精简压缩教师队伍,辞退代课教师和不合格教师,压缩非教学人员,清退临时工勤人员。
  要稳妥地做好中小学人员分流工作,中小学教职工分流可参照机关工作人员的分流政策执行。
  综合运用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加强中小学人员编制管理,形成学校自律机制。各级机构编制主管部门和教育、财政部门要加强中小学编制工作的监督、检查。对违反编制管理规定的单位,应当责令其纠正,并视情节轻重对有关责任者给予处分。
  附表: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附表

附表

  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
┌────────┬────────┐
│ 学 校 类 别│ 教职工与学生比│
├──┬─────┼────────┤
│  │ 城 市 │  1:12.5  │
│ 高│     │        │
│  ├─────┼────────┤
│  │  县 镇│  1:13    │
│ 中│     │        │
│  ├─────┼────────┤
│  │ 农 村 │  1:13.5  │
├──┼─────┼────────┤
│  │ 城 市 │  1:13.5  │
│ 初│     │        │
│  ├─────┼────────┤
│  │  县 镇│  1:16    │
│ 中│     │        │
│  ├─────┼────────┤
│  │ 农 村 │  1:18    │
├──┼─────┼────────┤
│  │ 城 市 │  1:19    │
│ 小│     │        │
│  ├─────┼────────┤
│  │ 县 镇 │  1:21    │
│ 学│     │        │
│  ├─────┼────────┤
│  │  农 村│  1:23    │
└──┴─────┴────────┘
注:1.“城市”指省辖市以上大中城市市区;2.“县镇”指县(市)政府所在地城区。

玉林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玉林市科学技术进步奖励办法的通知

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人民政


玉林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玉林市科学技术进步奖励办法的通知
玉政发〔2003〕62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管委),市政府各委办局:

《玉林市科学技术进步奖励办法》已经市二届人民政府第7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并报市委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玉林市人民政府
二OO三年十一月十七日
玉林市科学技术进步奖励办法

第一条为奖励在科学技术进步活动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公民、组织,充分调动广大科学技术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速我市科学技术事业发展,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实现富民兴玉新跨越,根据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奖励办法的通知》(桂政发〔2003〕67号)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的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市人民政府设立市科学技术进步奖。市人民政府所属部门不再设立科学技术奖。
  第三条科学技术进步奖励应当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
造的方针,鼓励自主创新,鼓励攀登科学技术高峰,促进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经济、社会紧密结合,促进科技成果商品化和产业化,加速科教兴玉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第四条市科学技术进步奖是市人民政府授予在本市行政区域内科学技术进步

活动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公民或者组织的荣誉,授奖证书不作为决定科学技术成果权属的直接依据。
  市科学技术进步奖的推荐、评审和授予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不受任何组织或个人的非法干涉。
  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项目中仅从事辅助服务工作的单位或者从事组织管理和辅助服务工作的工作人员不得作为市科学技术进步奖的候选单位、候选人。
  第五条市科学技术行政部门负责市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和自治区科学技术奖励
的推荐工作,并组织实施本办法。
  第六条市人民政府设立市科学技术进步评审委员会(以下简称评审委员会)
,管理和指导市科学技术进步奖励工作,审定市科学技术进步奖的获奖项目及获奖公民、组织。
  评审委员会可根据工作需要聘请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组成若干专业评审组,依照本办法的规定,负责市科学技术进步奖的评审工作。
  评审委员会设立评审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评委会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评委会办公室挂靠在市科学技术行政部门。
  评审委员会委员实行聘任制,每届任期3年。
  评审委员会委员人选由市科学技术行政部门提出,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第七条市科学技术进步奖的奖励范围:
  (一)技术开发类成果;
  (二)推广应用先进科学技术类成果;
  (三)重大工程项目类成果;
  (四)社会公益类成果;
  (五)基础理论研究类成果(包括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基础理论研究);
(六)软科学(社会科学类)。
第八条经技术鉴定或者学术评价,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科技成果,可以申请市

科学技术进步奖:
(一)运用科学技术知识做出产品、工艺、材料及其系统等重大技术发明,经实施,创造显著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的;在实施以产品创新为核心的技术开发项目中,完成重大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创造显著经济效益的;
(二)在推广应用已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中,创造显著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
(三)在实施重大工程项目中,保障工程达到区内领先水平,创造显著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
(四)在从事社会公益性科学技术事业中取得重大科技成果,并经实践检验,创造显著社会效益的;
(五)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中阐明自然现象、特征和规律,做出重大科学发现,对推动学科发展有重要意义或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
(六)软科学研究的课题必须具有科学价值和意义,观点、方法和理论创新,有一定的研究难度和复杂程度,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九条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依据奖励项目科学技术水平高低、创新程度、对推动科技进步(学科发展)和取得经济社会效益大小分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3个奖励等级。
第十条市科学技术进步奖每年评审一次。
第十一条市科学技术进步奖候选项目由下列单位或个人推荐:
(一)县(市)区科学技术局;
(二)市人民政府有关组成部门、直属机构;
(三)经市科学技术行政部门认定符合有关资格条件的其他单位。
第十二条市科学技术进步奖申报推荐程序按行政隶属关系或者任务来源逐级申报推荐。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单位共同完成的项目,由项目第一完成单位负责组织联合申报。
第十三条中央、自治区驻玉单位或者市外的单位完成并为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
展做出贡献的科技成果,符合条件的,由项目完成单位或者项目实施受益单位向所在地科学技术行政部门或者按项目所属行业向市有关部门申报推荐。
第十四条申报的项目应当经过市科学技术成果登记;同一技术内容的项目不能重复申报。
第十五条申报市科学技术进步奖候选项目时,应当填写统一格式的申报书,并将
提供的评价材料和证明材料报送评委会办公室。
第十六条评委会办公室负责申报材料的受理工作。受理申报材料时,按照国家、
自治区有关规定收取评审费。
第十七条评委会办公室对申报材料进行形式审查和组织初评。对不符合规定的申报材料,申报部门应当在规定的时间内补正;对形式审查合格的,由评委会办公室组织专业评审组进行初评,提出获奖项目和奖励等级的建议。评审委员会根据初评汇总结果,以会议形式作出市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奖项目和奖励等级的决
议。
第十八条市科学技术行政部门对评审委员会作出的评审决议进行审核,报市人民
政府批准授奖。
第十九条市科学技术进步奖实行异议制度。评审决议应当在公开发行的刊物或公
众媒体上予以公布。自公布之日起30日内,任何单位和个人对评审决议有异的,均可以书面形式向评委会办公室提出,超过30日提出的异议一般不予受理。
第二十条市科学技术进步奖由市人民政府颁发荣誉证书和奖金。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二、三等奖每年奖励项目总数不超过40项。
市科学技术进步奖单项授奖单位和授奖人员实行数量限额,其中一等奖约5项; 二等奖约15项。
第二十一条市科学技术进步奖奖励金额为:一等奖10000元,二等奖5000元,三
等奖3000元。
第二十二条市科学技术进步奖奖金和奖励工作经费在市本级财政预算中专项列支。
第二十三条剽窃、侵夺他人的发现、发明或者其他科学技术成果的,或者以其他不正当手段骗取市科学技术进步奖的,由市科学技术行政部门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撤销奖励,追回奖金和证书,并予以通报批评。
  第二十四条申报单位和个人提供虚假数据、材料,协助他人骗取科学技术

进步奖的,由市科学技术行政部门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暂停或者取消其推荐资格;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二十五条参与市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审活动的专家和有关工作人员在评审活
动中弄虚作假、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二十六条获得市科学技术进步奖的项目,由市科学技术行政部门按《广西
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的有关规定,择优向自治区推荐。
  第二十七条市科学技术行政部门根据本《办法》制定奖励活动的实施细则。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自2004年1月1日起实施。本《办法》由市政府科学技术行政管理部门负责解释。